
1生只会写5个字,却成香港大学院士。这位90岁煮饭阿婆,用最平凡小事赢得了全部香港的尊重
这是司马推送的第617个与众不同的人
没上过1天学,这辈子只会写5个字,如果把袁苏妹放到人群里,司马相信很多人会疏忽掉她的存在。嗯,那个正在玩弄锅碗瓢盆的食堂阿姨看上去那末平凡。谁会注意到她呢?
可就是这个普普统统的食堂阿姨,由于烧菜做饭打扫卫生,成了香港大学的第1位平民院士。
40年,她用自己的生命影响着学生的生命,成了港大的灵魂,当之无愧的港大之宝。
“3嫂!”“3嫂!”“3嫂!”
那天,香港大学的名誉大学院士衔颁授仪式上,
当1位身穿红色旗袍,头发花白的老太太
从港大校监手中接过证书,
人群中立马爆发出1片惊呼。
这些平时西装革履,谨言慎行的
政商界校友早已抑制不住激动,
他们高举双手,卖力地鼓掌,1遍遍地叫好,
而这1切庆贺都指向她€€€€3嫂,
1位目不识丁,始终做着煮饭、保洁
这样平凡工作的食堂阿姨。
这1边,3嫂裹在院士袍子里的
两条腿1直在瑟瑟发抖,
她从没想过,
自己会变成“港大之宝”、“港大传奇”,
更是做梦也没想到,
会成为香港大学的毕生名誉院士。
(em,我只是普普统统在大学堂煮饭的人呀~)
曾在香港大学“大学堂”食堂工作的3嫂
说起3嫂,在香港大学几近无人不知,她究竟是甚么来头?用学生们的话来讲:“她就像我们的妈妈1样。”
3嫂,原名袁苏妹。1927年诞生的她是广东人,家里母亲很早就去世了,10岁时随着父亲躲避战乱逃到香港,由于家境不好她从没上过学。
1957年,她随着丈夫来到香港大学,每天的平常就是为学生做饭、打扫卫生,由于丈夫在家里排行老3,学生们都亲切地管她叫:“3嫂”。
3嫂和丈夫
3嫂从小母亲早逝,当看到这些住校念书的学生阔别父母的照顾,就自但是然地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去照顾。40年如1日。
在食堂工作时,3嫂烧得1手好菜,比如菜远牛河、蒸水蛋、红豆沙等......很多学生毕业了都想念不已。
不只由于3嫂烧菜历来都是份量足,渗透着满满的爱,还由于从她的食品里能学到人生之道。
比如做大西米红豆沙,西米直径足足有1厘米大,你可能不知道,为煮软这些西米,3嫂必须得在灶台前站两个小旧工作服批发厂家时;蒸马豆糕时为了让糕有嚼劲,必须用慢火煲上1小时......
小小的糕点都做得如此精致用心,不会亏待,就像3嫂做人,每件小事都以诚相待。
用功念书的人还会10分荣幸地吃到3嫂的“加餐”。香港电视广播公司前副行政主席梁乃鹏回想说,“记得有回考试前半夜刨书,3嫂给我专门煲了1罐莲子鸡汤补脑。”
香港大学图书馆晚自修的学生
精心熬制的饭食,伴随无数港大学子走过苦读的春、秋、冬、夏,更让人感动的是,很多时候3嫂都是忘我地付出,从不计较回报。由于在她看来,有些东西比金钱更重要。
毕业后成了大律师的陈向荣讲,“我有1次高烧不退,3嫂用几个小时替我煎了1碗凉茶,结果‘茶到病除’。”
遇上哪一个学生病了,3嫂都会专程自个掏钱坐车去校外抓药回来煎,中药比食堂的饭贵很多,但是学生要给钱她历来不收。
除身体上无所不至的照顾外,
在精神的关心上,3嫂也很有见地。
每回学生们打完球赛,满身臭汗地回来,
不管是喝彩1片还是垂头丧气,
3嫂总是1脸乐呵:“输赢都好,输赢都好,
来,吃1口3嫂亲手做的菜远牛河和马豆糕。”
由于在她看来,输赢是最多见的事,
孩子们这么年轻,
这点风风雨雨不应当放在心上,人生的路太长。
虽然没念过甚么书,但3嫂身上的豁达无形中影响和栽培了工作服网店起名很多港大学生。
保育员工作服图片
后来当了立法会议员的涂谨申最难忘的,是当年女友在电话里说分手的时候,掌管电话的3嫂1直在旁边听。
看到挂完电话的阿涂1脸失落,她马上像个过来人1样前来安慰:“同学,失恋了没甚么大不了,我请你喝可乐啦!”
当年失恋险些落下心结,
3嫂1番开导以后心里舒坦了很多,
后来涂谨申不但从政有出息,
还收获了爱情,他说:
“我从念书、拍拖到安家立业,
都由3嫂逐一见证,
她就跟我的亲妈1样。”
涂谨申结婚时带新娘给3嫂看
到了70年代,由于心脏不好3嫂没法在厨房工作了,就成了1名清洁阿姨。
学生们有时会在食堂开狂欢Party,3嫂从不扫兴,总会耐心肠等到派对结束,再去打扫卫生。
过了午夜12点,你还能看到她瘦削的身体在整理,繁忙着。实力诠释出甚么叫“敬业”。
从29岁跟随丈夫来到香港大学,1直到73岁。
青葱到了白头,44年,3嫂1直做着最平凡的工作,不但为学生煮饭、扫地,照顾他们的生活,更用自己的乐观、豁达和开朗为港大学子注入精神气力。
可以说,她亲眼看着1届届港大学生成长,并用自己的生命灌溉着他们的生命。
她跟孩子们早就像家人1般,
哪怕年过古稀,
仍然能脱口而出大部份住宿生的名字和性情,
乃至是他们前女友的名字。
3嫂最担心的事情是:
“如果有1天得老年痴呆症,
我真怕叫不出孩子们的名字。”
不过,终究人的体力是抵不过岁月,1998年,3嫂正式退休了。
只是她并没有真正地离开,每一年迎新的时候,她都会回来给新生制作“宿舍之血”。
很多老住读生讲,“除3嫂,没有人调得出这样正宗的味道”。
3嫂在做宿舍之血。“宿舍之血”由生抽、老抽、番茄酱、豉汁、胡椒粉、辣椒酱制成,本来是用来整蛊新生的,结果,被3嫂做成了经典“饮料”。
大学堂有着“拜齐天大圣”的传统,
每回也是由3嫂来举行仪式。
而遇到学校开放日,她春秋标志工作服总会赶早就在厨房忙活,
做好马豆糕和大西米红豆沙,
专门带到学校给孩子们当作礼物带回去。
对待这帮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,
她几10年如1日地以赤诚之心对待,
3嫂本人,就是最好的教科书。
做好1件事简单,1辈子做好1件事很难。可每当有人讲3嫂的好,她却总是云淡风轻地说:
“做人要拎个心来对人,住宿生在这里住3年,很工作服的考核管理制度少回家,见我多过父母,我当他们个个都是我的孩子,有甚么头疼脑热确当然要好好照顾。”
阿婆觉得自己做的是应当的,她从未想过,自己有朝1日会成为香港大学的“3宝”之1。
那时,每一年进入“大学堂”的新生都要学唱《宿舍之歌》,歌里有句是这么唱的:“大学堂有3宝,旋转铜梯、4不像雕塑和3嫂。”
这位连小学都没有上过的老奶奶,更不知道甚么是“院士”。
在2009年的夏天,3嫂突然很意外地收到香港大学校长寄给她的信,说约请她“接纳香港大学之名誉大学院士衔”。(要知道以往只有“社会名流”或校友才有资历进入提名名单~)
能够终究成为香港大学名誉院士的人,历来都是有很高学术成绩的学者,或是为社会做出很大贡献的大人物。
将“名誉院士”提名给学校食堂的1位普通员工,都是破天荒头1回。事实是,3嫂的提名却“全票通过”了,毫无争议。
那天,3嫂显得格外紧张。台下满是人,这样的大场面,她是第1回遇到。
她慎重地戴上代表院士身份的礼帽,谨慎翼翼地理了理蓝底红边的院士服,不断在心里默念着每步程序,生怕闹出笑话。
正在聚精会神地听颁奖人的颁授词:(以往颁授词都是用英文,这1次,校方破例用粤语念的)
“袁苏妹女士在大学堂宿舍服务超过410年。
期间看1代又1代的大学堂学生,亦即U-Hall(大学堂)仔的成长。就像他们在宿舍的母亲,不单仔细照顾他们,亦栽培他们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。
3嫂没受过正式教育,但她对高等教育界作出很独特的贡献,就是以自己的生命影响U-Hall仔的生命。
教会他们敬业乐业,事事尽力,忘我,承当责任,不计较个人的得失。”
1会工夫,证书就递到了她手里,1群头发灰白的校友马上高举双手,为3嫂喝彩起来。他们,曾都是住宿生。
就跟做梦1样~
3嫂特别开心,但其实更多的是意外:
“我只是普普统统在大学堂煮饭的人,小时候躲日本人材逃到香港来,1辈子没甚么学历也没做甚么贡献,难为那末多旧生还记得我,记得3嫂。
我知道这个奖是发给对社会有很大贡献的人,现在发给我,真的很感动很开心。”
你在现场或许会注意到,在这1天同3嫂1起领奖的,正是汇丰银行行政总裁柯清辉、香港富豪李兆基长子李家杰、香港资深大律师郭庆伟。
3嫂火了。
她登上了报纸,电视,
当时香港各大报纸都能看到她的故事和照片。
偶尔走到街上,
也会有陌生人前来搭赸:
“你是3嫂吗?我想和您合1张影。”
不过,对3嫂本人来说,她的生活还是1如既往。回到家里,她就把院士帽叠整齐,收在盒子里收藏了起来。
她仍然住在自家的老房子里,抽空的时候会回学校看看孩子们,1切如初。她的精神和爱已融进了港大的灵魂和血液里。拿不动,挪不走。
直到2017年11月,3嫂忽然长逝,人们从港大的主页上,再次看到了这个老人的亲切身影。
接着,港大校长、
全部香港的媒体、
网友们都用各自的方式
怀念追思这位90岁的老奶奶。
虽然,世俗的眼光看,3嫂只是1位从事底层工作的食堂阿姨,却在全部香港掀起了追思的飓风,她赢得了全部香港的尊重。
“拎出个心来待人”,哪怕做着再低微的工作,也能从尘埃里开出1朵花来。
从没上过学,这个普普统统的食堂阿姨却变身成香港最高学府的毕生荣誉院士,40多年,3嫂用自己的生命影响着学生的生命,成了港大的灵魂,当之无愧的港大之宝。
司马也相信,即便她走了以后,这类发光的灵魂会1直影响着港大,影响着香港,和每一个与之灵魂相遇的人。
本文图片源自google,视频截图源自youtube
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
- 上一篇:1支香,让她了悟人生>
- 下一篇:1月分享